工业协作机器人崛起:中科新松如何领跑?

    2025-08-18 浏览量:10


如今工厂里的"新同事"越来越多——它们就是工业协作机器人,这些能跟工人并肩干活的智能设备,正在悄悄改变制造业的模样。咱们国家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协作机器人市场,让全世界都瞩目。

在这波工业协作机器人热潮中,中科新松无疑是国产阵营的代表。这家2014年在上海浦东诞生的企业,如今已是国家级"专精特新小巨人",不仅打破了多项国外技术垄断,更让国产工业协作机器人在全球市场有了一席之地。

工业协作机器人,就得像"同事"一样懂配合

中科新松总经理李法设说过,现在工厂对工业协作机器人的要求越来越高,不仅要会干活,还得懂"人情世故"——也就是能适应灵活多变的生产需求。确实,现在的制造模式早就不是批量生产一条道走到黑了,小批量定制、频繁换产线成了常态,这时候工业协作机器人的优势就显出来了。

他们一开始就瞄准了人类手臂的特性——7个自由度让胳膊能在狭小空间灵活作业,这正是工业协作机器人该有的本事。2015年,旗下品牌多可推出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七轴工业协作机器人,这一步直接让中国在该领域有了话语权,不用再看国外的脸色。

当然,研发工业协作机器人的路并不平坦。2018年有次给客户安装新设备,团队发现产品设计和实际生产需求对不上,李法设带着人一遍遍调整,直到机器人能完美融入产线,这种贴着需求打磨的态度,让他们的工业协作机器人越来越懂工厂的真实需要。

小个子有大能量,工业协作机器人的真本事

好的工业协作机器人得有"四两拨千斤"的本事——自身轻巧,却能扛起不轻的负载。中科新松的机器人就做到了,这背后是实打实的技术积累:从底层操作系统到核心算法,从控制系统到人机交互界面,所有核心部件全是自主研发,没有一样依赖进口。

现在这些工业协作机器人能干的活儿可多了:汽车厂里的焊接、半导体车间的精密装配、食品药品行业的分拣包装,甚至医疗健康领域的辅助操作,样样拿手。它们还走出了国门,在东南亚、北美、欧洲的工厂里发挥作用,让世界看到国产工业协作机器人的实力。

看看他们的突破:2015年国内首台双臂工业协作机器人2018年首台移动工业协作机器人2022年攻克25公斤大负载技术,2023年推出2米长臂展机型,每一步都在刷新行业纪录。

国产逆袭的背后,是真金白银的投入

几年前,工厂里的 三四成都是进口货,现在反过来了,八成以上是国产的,这背后是像中科新松这样的企业在持续发力。

他们有多重视研发?公司40%的人员是研发团队,每年把20%-25%的营收投入研发,如今专利数量超过200项,也难怪能成为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"小巨人"和高新技术企业。

现在智能制造越来越火,工业协作机器人成了刚需。它能快速部署、灵活调整,还能跟工人安全配合,完美契合了现代工厂的需求。中科新松能在这个领域领跑,靠的就是对技术的执着和对场景的理解。

从追赶者到领跑者,国产工业协作机器人的崛起,正让"中国制造"更有底气。未来工厂里,这些智能搭档还会带来更多惊喜,咱们完全有理由期待,全球工业协作机器人的舞台上,中国力量会越来越强。



微信公众号

微信视频号

敏于客户需求洞察,精于应用场景探索,笃于自主求索创新

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,实现人机和谐的未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