复合机器人vs传统机器人,谁更适合柔性制造?
在工业4.0和智能制造的浪潮中,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演进。
传统工业机器人曾以其高精度、高负载和高效能占据主导地位,但随着制造业对“柔性”需求的不断提升,复合机器人逐渐走入聚光灯下。
那么,在柔性制造的战场上,究竟是传统机器人更胜一筹,还是复合机器人更具潜力?
什么是柔性制造?为什么它如此重要?
柔性制造,指的是制造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、产品多样化及订单小批量的能力。其核心在于“以变应变”,实现多品种、小批量、短交期的生产模式。
在消费升级、个性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,传统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已难以满足市场,柔性制造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路径。
传统机器人的优势与局限
传统工业机器人,如多关节机器人、SCARA机器人等,通常基于固定工位设计,执行重复性高、节拍固定的任务,如焊接、搬运、喷涂等。
它们具备以下特点:
高精度、高速度:在标准化流程中表现稳定;
大负载能力:适合重型物料加工与搬运;
成熟的应用生态:在汽车、电子等行业已有深厚积累。
然而,传统机器人在面对产线换型、多任务切换、人机协作等场景时,往往显得“僵化”。每更换一个产品,就可能需要重新编程、调整设备布局,甚至停工改造,时间和人力成本高昂。
复合机器人,顾名思义,是融合了多种功能的机器人系统。
复合机器人的核心优势:
灵活移动+精准操作
复合机器人不再被固定在某一个工位,而是通过导航系统在生产车间自由行走,并结合视觉系统或力控技术完成上下料、装配、检测等任务。
人机协同作业
具备碰撞检测、力控保护等功能,可不设围栏与工人并肩工作,适应混合产线的动态需求。
一机多用,降低综合成本
传统产线中往往需要多台机器人分别负责搬运与操作,而复合机器人通过“移动+操作”一体化设计,实现单机多能,节约设备投入与空间占用。
快速部署与重构
当产品换型或产线调整时,复合机器人只需更新任务路径与程序,无需大规模改造硬件设施。
中科新松“多可”:国产复合机器人的典型代表
作为新松机器人旗下的智能机器人品牌,多可(DUCO) 在复合机器人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与丰富的实战经验。其产品具备以下特点:
全自主研发:从控制器、伺服系统到导航模块,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化;
多场景适配:已在汽车、半导体、医疗、食品等多个行业落地,完成搬运、装配、涂胶、检测等任务;
开放生态:支持二次开发与系统集成,便于企业根据自身产线定制解决方案。
复合机器人 vs 传统机器人:谁更适合柔性制造?
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:
传统机器人更适合工序固定、批量大、节拍稳定的场景;
复合机器人则在小批量、多品种、产线频繁调整的柔性制造环境中表现更优。
随着制造业向“智造”升级,产线不仅要“自动”,更要“智能”与“灵活”。
复合机器人正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载体。
未来展望
据行业预测,未来五年内,具备移动与操作融合能力的复合机器人将在电子、半导体、医疗、新零售等领域迎来爆发式增长。
中科新松等国内品牌正不断推进技术迭代与场景拓展,助力中国制造实现“软硬结合、人机共生”的智能化转型。
微信公众号
微信视频号
敏于客户需求洞察,精于应用场景探索,笃于自主求索创新
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最佳解决方案,实现人机和谐的未来
企业邮箱:Marketing@ducorobots.com
全球运营总部: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沪路358弄4号楼
业务咨询热线:400-088-5288
合规邮箱:Report@ducorobots.com